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桦南信息港 2023-06-03 450 10

4月CPI同比增长0.1%,果然,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

普通白斑图片

注:这篇文章可能会比较长,信息会比较杂乱,但这是我尝试从数据推导背后的经济现象,文章主题并不会有任何改变,烦请读者边阅读边思考数据背后的现象。

原以为三月份的CPI数据就已经足够吓人,没想到四月份的数据出来后,让人更忧虑了。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4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0.1%,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食品、服务上涨,3三月份这个数字是0.7%,到了四月份,没想到情况更恶化了。

同比来看,食品价格上涨0.4%,猪肉等涨幅回落、鲜菜价格同比下降13.5%。受到机票、住宿等出行类服务价格上涨带动,服务价格上涨1.0%,涨幅较上月扩大。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1.5%。

以上这些数据,都再度说明,通缩它可能已经来了,或者要来了。

现在美国通胀,我们通缩,如果非要问通胀好还是通缩好,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一定是通胀更好一些。

什么是通货紧缩呢?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定义,当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

经济学界也普遍认为,当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经出现通货紧缩。

从今年1月份开始,CPI就一直连跌,从1月份的2.1%到2月份的1%,再到3月份的0.7%,而最新的4月份CPI则只有0.1%的增长,换言之,CPI指数已经连跌了四个月,符合经济学界对通货紧缩的定义。

而目前我们的通货紧缩都反映了如下经济现象:

供给过剩:当生产过剩导致市场供应大于需求时,价格下跌,可能导致通缩当经济增长放缓或陷入衰退时,需求减弱,可能导致物价下跌,从而引发通缩外部冲击:当国际原材料价格下跌或外部需求减少时,可能会导致国内物价下跌,从而引发通缩

当然,本质上是这些现象的累积叠加诱发了通货紧缩,反过来通货紧缩又再度加剧了这些现象。

除此之外,4月份的还有一些数据也值得我们注意。

除北京、深圳和成都以外,30个重点城市,环比来看有超过一半住宅销售面积跌幅在30%以上,青岛、大连、南宁、昆明、长春等8个城市跌幅接近50%,徐州跌幅高达77%。

过去我们说房地产影响波及的顶多是三四五线城市,但今天来看,许多二线城市也正在遭受房地产下行的波及,住宅销售面积跌幅30%以上,一些大城市跌幅50%,这对以土地出让金为支柱收入的地方来说,压力山大。

这对急需现金流回款的房企来说,压力也同样山大。

从宏观来看,今时今日的全国房地产库存面积也接近2016年时期的高位,这也再度说明房地产挤压较多,这同时也加剧了风险的不确定性。

除了房地产之外,消费零售行业库存也在高位,当库存积压到一定程度,企业就不得不裁员应对,联想到近期大力推广的地摊经济和烧烤经济,这不难看出,在通货紧缩的大环境下,就业压力已经严重凸显。

通货紧缩,本质上就是市场中货币的流通量减少了,因此钱变得更值钱了,原因可能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减少了,导致了生存过剩,亦或是宏观上的财政收紧,导致钱供应少了。

但从去年全国居民新增存款17万亿,以及近年来陆续的放水来看,我们知道,市场中的钱总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也是去年年末许多人大谈超额储蓄的原因。

央行放水,新增存款17万亿,理论上钱的流通速度会变快,人们有了钱,自然就会增加消费频次,从而带动经济整体回暖。

但实际上,钱去哪里了呢?答案是银行。

继去年全国新增存款17万亿后,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居民每天往银行里存1208亿元,截止今年2月末,中国居民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28.19亿元。

这一规模较去年底新增约7万亿元,较2021年底新增24.8万亿元。而在存款结构上,非活期存款比例继续增加,已经2.3倍于活期存款,达到了89.36亿元。

而中国居民存款总额已经高达130万亿元,这相当于全国一年GDP还有余,而其中有89万亿都是非活期存款。

这一方面说明宏观上过去的量化宽松措施已经非常有限,在传统的大水漫灌下,居民已经不再有太多的消费意愿,反而更愿意把钱放在银行里,且不是活期,这更能够说明在当下的经济背景下,居民消费意愿和信心依然偏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较高。

另一方面,宏观上的量化宽松未及预期,这其中也说明我们的资产投入回报比也越来越低,过去投入一元钱收获五元钱,现在可能变成了投入一元钱,中间商赚五毛,最后收获1.2元,收益率和所能够撬动的杠杆也越来越低。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们的消费信心越疲弱,越是不愿意消费,那么经济就会越差,通缩就会越差,这又会倒过来影响企业决策,进行裁员、缩减产能、进而会出现更多的人收入下降、丢失工作,消费又会更弱。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是亘古不变的常识。

除了人们把钱放在银行里不愿意消费之外,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我们关切,那就是人们不仅仅不愿意消费了,甚至也不愿意贷款了。

根据人民银行5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7188亿元,这不到3月份的五分之一,略高于分析师预期的一半。

融资总额和新增贷款都只有市场预期的一半,这可能意味着,疫情后的第一波复苏或多或少已经消退。

为了刺激信贷增长,早在3月份央行就首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但在“非典型通货紧缩”周期和消费有限的情况下,一切都变得不可预测起来。

4月份的数据一出来,可能会再度加深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忧虑,接下来解决的办法可能是降低银行利率,鼓励人们把钱从银行拿出来消费,而不是坐吃利息。

除此之外,4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4%,社会融资总额从3月份的5.38万亿元降至1.22万亿元,这也说明企业活力急剧下降,而货币的广义供应量,并没有给经济带来相应的升温。

这从侧面来看,我们几乎可以说在实行几十年屡试不爽的凯恩斯主义后,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眼下不管如何刺激经济、货币以及各种利好的措施房贷优惠,但需求似乎已经很难增加。

而赤字和债务,也导致今天的我们成为了过去的未来,出来借的,迟早是要还的,这就如同人为刺激出来的需求,迟早有一天会变得迟钝,钝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词不得不提,那就是分化。

去年全国新增存款17万亿元,平均下来每个人往银行里存了一万多元,这当然不现实,去年由于疫情封控,我有理由相信更多的人收入受损,在开支不变的情况下,存款应该会减少,而不是增多。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去年新增的17万亿存款中,更多来自股市和楼市退出来的资金,这更多是避险资金,来自于中产以上家庭,而非更多的普通人。

基于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何今天市场上的货币流通不足导致了通缩现象,因为大部分人可能不是消费意愿不够,而是收入或者存款不够。

人民币存款总额130万亿的背后,正是分化一词的完美体现。

少数人的财富,并无法撬动整体社会消费的增加,因为一个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一天三顿饭、五瓶酒,更多的消费依然需要大多数人的消费频次增加。

基于此,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如果少数人的富裕难以从消费层面带动大多数人的富裕,那么还能够从什么层面带动大多数人的富裕?

过去我们说创办企业、开办工厂,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但眼下实体经济以及民企的生存状况之艰难,这一点许多人也有目共睹,加之过去房地产的财富增长,也让许多人习惯了赚风口的生意,而不是踏踏实实一步步慢慢来。

这个时候,如果少数人的富裕是依靠投机而不是务实赚来的,那么财富本身也就意味着泡沫。

少一个企业,就意味着少了许多人的就业机会、税收,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内卷和好的工作机会减少还是其次,更怕的其实是收入和工作的失去。

这也是通缩对普通人最直接最负面的影响。

富人怕通胀,穷人怕通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通胀意味着钱不值钱,而通缩意味着钱更值钱,这就取决于人手里的财富高低。

过去三年的疫情迎来解封,但想象中的经济复苏依然没有快速且容易,这说明我们自身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很多且面临解决。

还是那句话,通缩仅仅只是结果,绝对不是原因。今天我们看到的通缩,是人们消费低迷、不确定性增加、缺乏信心导致的,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消费低迷、缺乏信心呢?

我相信未来国内经济的主要结构性问题在于分化,而不在于其他,分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很容易,但如果没有很好的措施、规章制度去激励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大多数人富起来,那么这种分化造成的不仅仅心态问题,还会导致消费、生产、就业等多方位的大问题。

分化是我最担心的事情,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那么我们陷入停滞可能还是一种相对较好的结果,最怕的陷入“不进则退”的尴尬地步。

如何激励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大多数人富起来呢?

环境很重要。

我只说一个数据,大家就知道分化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根深蒂固了。

去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在11.4万元,作为对比,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只有6.5万元,两者差距几乎达到了两倍之多。

是民营企业抠门吗?是民营企业黑心吗?这个理由当然算,但在我看来,这背后更多的体现的是其中的收入差距、利润,以及分化。

我们常常说今天的年轻人只知道考公、只想着进国企,却忽略了民营企业56789的重要特性,民营企业是很重要,但人追求高收入和铁饭碗的趋利性,是人的本性。

如果这一点不改变,那么少数富了的人,可能并没有太多太高的意愿,去开一个公司、去开办一家工厂,因为民企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和别的是不一样的。

这种分化最直接的体现,就体现在双方的平均工资上,两倍的员工收入差距,这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风险,还有各种合规、非合规的问题,以及利润、税务等等。

我一直认为,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其实就是水和鱼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强哥说风浪越大鱼越贵,但如果没有风浪呢?甚至水资源面临枯竭呢?那么作为依赖水资源的鱼,又如何有生存空间?

今天我们说收入低、消费低迷、货币流通变慢,看似是普通人的收入低、未来面临不确定性,其实又何尝不是企业率先感受到了宏观经济的阵痛和不确定性,对员工降薪、辞退之后,员工再做出消费行为上的反应。

因此,当个人感受不好过的时候,当宏观数据已经反映出来的时候,其实最早感受到的,一定是宏观环境中的中小企业们。

他们基于宏观环境的变化,自身的感受做出调整,进行裁员或者降薪,员工才感受到收入的下滑,于是减少消费,进而宏观上的数据才会反映出来。

我们看到,分化体现在银行存款上,体现在私营企业和非私营企业的平均工资上,甚至还体现在消费的分化上,今年奢侈品品牌LV一季度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17%,公司CFO就表示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的恢复。

而要想解决分化这个问题,那一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触及结构性问题的调整和变革,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但外部环境显然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十年前,我们有的是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十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变得过于复杂了起来,哪怕是最睿智的人,也会有看不清的时候,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追求7.8%的GDP增长率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还越来越多。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说:“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分化,大概率会是未来十年我们需要着手解决却也最难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之一。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桦南信息港  

© 2015-2020 Powered by 桦南信息港 X1.0

微信扫描